记者 汪正清 “室外北风呼啸,天空飘着雪花,一个光着脚丫的乡村小女孩,一路小跑来到村头的代销店,用那冻得红肿的小手,从怀里掏出一毛钱,买了一盒火柴。”这个心酸的画面不是电影镜头,而是30年前“过冬”那一天,发生在响水县双港镇洪南村的一件真实事情。这个小女孩名叫潘洪霞,现在不仅是南京一家养生公司的总经理,而且是一位多次捐资助人的爱心人士。近年来,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,通过潘洪霞的组织发动,她的公司、员工、亲戚、朋友和同学已经捐款捐物折币30余万元,为那些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的同时,也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。 潘洪霞是家中老大,下面还有妹妹弟弟。在那个特殊年代,或许是传统理念中重男轻女、养儿防老的缘故,生了两个女儿的父母执意要生个男孩,以至于多年在外面“跑反”。父母没有心思挣钱发家,再加上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年年征收,使这个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风雨飘摇。父母为了还债, 后来陆续外出打工,由辍学在家的潘洪霞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,住在附近的奶奶时常会过来照看这三个孩子生活。 潘洪霞13岁的时候,自己就想法子打工挣钱。那时候村里有人组织到黄海农场捡棉花,潘红霞和村里其他人一道,夜里要3点钟起床,然后乘坐手扶拖拉机,大约5点钟才赶到农场。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棉田里,又瘦又矮的潘洪霞几乎被棉花淹没。饿了,就啃几口带来的干粮;渴了,就喝几口田边的河水。一天下来,她捡了60斤棉花,挣了9块钱。晚上回来,又累又饿的潘洪霞顾不上吃饭,睡到第二天下午。歇了两天后,执拗的她又跟人家去捡棉花,后来每天能挣到20块钱。她记得,当时花30块钱,分别给奶奶、弟弟和妹妹买了鞋子。 潘洪霞只读过二年书便辍学在家,她时常上树抓鸟、下河捉鱼,后面经常跟着一群贪玩的孩子,俨然成了一个“孩子王”。她还自封为老师,教孩子念书识字。只有二年级文化的她,自然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。细心的潘洪霞就跟电视上学,她说电视上人物对话,下面有一行文字,比学校老师教的还要标准。有时候她还去请教其他在校孩子,人家不愿意告诉她,她就花钱“买”,花一毛钱教会10个字。一段时间下来,她识字越来越多,以至于五六年级的课文,能顺利地朗读下来。 改革开放以前,农村人外出经商要有乡镇、大队、生产队出具的三级手续,这一条件束缚了许多能人智慧的发挥,把他们的命运紧紧与一亩二分地捆绑在一起,一生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。潘洪霞说:“我自己没读书,一定会为弟弟妹妹供书上学。我要走出去打工创业,帮助更多孩子重返校园。”带着这个信念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2000年春天,潘红霞就随父母到无锡打工。特别能吃苦的她一天上班16个小时,每个月收入600多元,这对于贫困家庭孩子来说,这已经是意想不到的惊喜了。后来她又陆续辗转到湖北、广州等地打工、创业,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。或许是积劳成疾的因素,年近不惑的她也会时常感到腰酸腿痛、头晕眼花,身上亚健康现象尤为突出,由此接触了养生、健康产业。眼下,她和妹妹在南京市民智路开了一家柏慧养生公司,除了涉及美容美体、健康养生而外,还包括承接小型聚会、休闲茶餐、创意影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项服务。一阶段运转下来,收入十分可观。 潘红霞总说自己是一个外面光的“穷老板”,现在还有10多万的外债,每个月要还上将近1万块钱的信用贷款。因为弟弟眼有残疾,赡养父母的重任几乎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。即使这样,她还不忘奉献社会,关爱他人。她总是说,没有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,我走不出双港,来不到南京,只会在家里受穷。
哪里有灾情,哪家有困难,只要潘红霞知道,她总会表达一下心意。为了帮助他人,她曾经把心爱的手镯卖了,曾经把自己收藏的字画卖了,曾经和丈夫发生过争吵…….阜宁发生龙卷风灾情后,她自己带头,发动员工,通知亲友,多方筹措资金1.6万元,购买了方便面、牙膏牙刷、卫生巾等生活用品雇车送到灾区;湖北省龙岗市一个市民不幸患有尿毒症,她通过网络筹集资金8000余元,亲自驾车送到患者门上;去年中秋回老家,听说陈家港大堆头那里有一家张姓孩子脑出血,她匆匆赶去奉献了2000块钱;今年春学期开学,洪南村幼儿园32名孩子每人收到一套崭新的校服,孩子们知道在南京有一位叫潘洪霞的阿姨,时常关心她们的冷暖;今年春节期间,潘洪霞回来看望父母,看到乡村路边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,她出资1万多元,到沭阳调回100多棵高2.5米、胸径15公分的塔柏松树雇人栽植。如今的洪南村村部周围、道路两侧,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塔柏松树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,处处充满绿色的希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