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消费返利”变陷阱 涉嫌传销或非法集资 传统意义上的“消费返利”,是超市、商场等实体店常用的促销手段。商家设定一个消费梯度,消费者达到额度后得到商家给予的一定现金或代金券的返还。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,网购团购炙手可热,各式各样的购物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,很多网站更是打出“消费返利”、“购物返本”、“消费也是赚钱”等标语,大肆发展会员、合伙人或代理商。近期,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以“消费返利”为运营模式的购物网站涉嫌进行传销活动予以了曝光揭露,部份省市的公安机关、工商部门也对涉案网站立案调查。然而,“消费返利”的骗局极易被复制,即使是被曝光被查封,只要换个地方换个名称,重新注册一家购物网站,依旧会有众多人参与,警方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远离“消费返利”,避免掉入传销或非法集资陷阱。 消费返利骗局为何有如此旺盛的“生命力”?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“回报率”越来越高,诱惑越来越大。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弱点是此类骗局的绝招。由于“竞争越来越激烈”,“回报率”也水涨船高。十几年前的“消费储值”,“回报率”一般在60%左右,而如今的各类消费返利网站的标语多是“你消费、我返钱、零成本购物”“消费多少返多少”,“回报率”达100%已成标配。二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,影响越来越大。十几年前,相关运营企业主要还是通过报纸、广播、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,影响的受众相对有限。如今,除了依靠传统媒体外,相关运营企业还通过微信、微博、APP等移动互联网进行宣传,被吸引的人群更为广泛。三是相关立法滞后,行政规制措施不统一且力度小,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。低额的消费返利是属于法律允许的促销手段,符合法律规定。但对于高额消费返利的监管,包括前期审核、主体资格的核定等,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。由此也导致,各地行政部门对此类经营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规制措施。最后往往是,等“庄家”崩盘后,再由政府牵头来收拾残局。 警方提示,揭开商品订单销售返利模式的“画皮”:存在虚假返利、虚假宣传、涉嫌非法集资、风险不可控、维权难度大等五大风险,其实质就是变化手法从事非法吸收社会公众资金,危害性大、隐蔽性强,消费者及有关企业务必谨慎小心,加强甄别,以防上当受骗。
|